今日关键词“ຫໍສະໝຸດ Baidu伏”,回复“光伏”再给你看几篇文章。瑞士伯尔尼 克拉姆大街
古色古香的老街,一尘不染的石板路,悠然穿梭的有轨电车...大街的尽头,是欧洲最古老的钟楼,每到整点的前四分钟,就有各种“小动物”从盒子里出来表演奏乐。
很少有人知道,110年前,距离钟楼不远处的“克拉姆大街49号”公寓里,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作了一篇文章,由此催生了“太阳能发电理想”。
1905年初春,爱因斯坦将一篇名为《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》的论文邮寄给了当时国际物理学界声望最高的杂志——德国《物理年鉴》。
1975年7月,国家计委和科学院在河南安阳召开全国太阳能利用经验交流会,太阳能研究和推广工作纳入中国政府计划,获得了专项经费和物资支持。
同年,宁波、开封先后成立太阳电池厂,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开始从空间“降落”到地面。
上世纪80年代,石油价格回跌,核电快速发展,许多国家相继大幅削减太阳能研究经费,太阳能光伏产业开始落潮。
上世纪90年代,石油价格再次暴涨,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,发展太阳能光伏再次回归各国政府的视野。
1993年,日本重新制定“阳光计划”;1997年,美国提出“克林顿总统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”;1998年,中国政府决定拟建第一套3MW的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;同年,澳大利亚一所大学创造了单晶硅太阳电池效率25%的世界纪录,太阳能光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。
进入21新世纪后,全球太阳能电池年产量从399MW快速增加到6.85GW,8年,整整翻了170多倍。
2008年,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26%,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。
不过,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之路上,占据光伏市场大多数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一直存在能耗大、不环保,生产成本高等问题。
1954年,贝尔实验室的杰拉德和他的同事在受到爱因斯坦的启发后,做出世界上第一片基于硅半导体的太阳能电池,获得了6%的光电转换效率。而在这之前,所有的太阳能电池效率都无法超过0.5%。
2011年后,欧美发起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的“双反”,中国的光伏产业面临巨大考验。
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市场需求逐渐饱和,而薄膜太阳能电池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,需求量很大,在美国它的需求量超过了单晶硅电池。
未来唯一能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竞争的是薄膜,将来的竞争更激烈,薄膜电池提升转换效率的空间大,但多晶硅的工艺和技术也在进步。
公允地说,晶硅和薄膜在应用上各具优劣。从地面电站建设角度来看,在相等的装机容量下,晶硅不需要更多的土地;而薄膜则需要更大的面积。当然薄膜也具有独特的优势,它具有更好的弱旋光性、温度不敏感性。所以,在实际发电量上,薄膜优势则更为突出。
一份对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,2014-2016年全球薄膜电池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在25%左右,预计在2016年,全球薄膜电池产量将达到12.5GW,行业产值将达70亿美元。
许多国家开始将太阳能视为“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”、“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”,太阳能研究与发展由此进入快车道。
1973年起,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,太阳能研究经费大幅度增长,并且成立太阳能开发银行,促进太阳能产品的商业化。
1974年日本公布“阳光计划”,其中太阳能的研究开发项目有:太阳房、工业太阳能系统、太阳热发电、太阳电池生产系统、分散型和大型光伏发电系统等。
从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,到贝尔实验室生产出第一片实用太阳能电池;从只是“石油危机”下的过渡品,到全球能源战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员。
走过了110年之后,太阳能光伏已经从当初的一纸论文,渐渐演化成清洁能源“美丽生活”的全新主角。